免费热线:400-100-1609

九棵树香椿故事征集入围作品|门前一棵香椿树

日期:2017-03-29 类别:文章返回列表页

门前一棵香椿树

肖龙

“椿树椿树爹,我长您歇歇。椿树椿树娘,我长高来你长长。我长高了能种地,你长长了好盖房。”这段关于椿树的民谣,用质朴又略带俏皮的语言,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围绕着椿树边跳边唱的稚童形象,读来浅显易懂,在皖北农村曾经被广为传唱。

 家乡有一个风俗,男孩子四五岁的时候,选择一个早晨,早早起床,一边不停地吟咏这段民谣,一边光着屁股绕着椿树走三圈,然后双手合抱椿树,寓意孩子日后又高又健壮,可以早日担当起家庭的重担。民谣来源于民间,也传唱于民间,往往寄寓了人民群众最为朴素的美好愿望。它不仅表达了当地百姓对椿树近乎神灵一般的崇拜,同时也寄予了长辈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殷殷期盼之情。

 也正因为如此,在家乡,随处可见椿树的身影,房前屋后,田间地头,处处皆有。居可以无果树,但不可无香椿,因为村民的心里,香椿早已经超出了它存在的自然价值和生计意义。

我家厨房门前种了一棵香椿树,约与房顶齐高,树干较碗口粗。由于常年采摘香椿叶,树冠并不大,向四面八方伸展出大大小小十数根枝枝叉叉,每年的春季到来之后,总会为我家的餐桌上增添一道美味的菜肴。

每年的三月份中下旬,香椿树就开始发芽,每个春芽都是肥嘟嘟的,像初生儿肥胖的胳膊腿,扎堆儿地长在枝杈的顶端,你贴着我,我贴着你,一层又一层,形成一簇簇的嫩芽。三两日之后,逐渐绽放出一片片嫩叶,相互对称,分列在叶柄的两侧。每一片嫩叶都像一把梭子,中间有一道纵向的脉络,两侧又发出一道道横向的细纹,泛着透明的光泽,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,折射出一道道紫红色的光芒。

记忆中,这棵香椿树大概植于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。时下的农村,经济尚不发达,家家生活十分拮据,吃肉一年大概也就三两次,甚至吃上炒菜也不是常有的事。因此,香椿叶自然就成为不可多得的美味。食用油并不多,鸡蛋还要拿去街上换取油盐钱,香椿炒蛋很少能吃得到,因此最常见的吃法当然是凉拌香椿。

古谚语云,“雨前椿芽雨后笋”;又云,“雨前椿芽嫩如丝”。谷雨将来未来之时,正是香椿枝肥叶嫩的时候。此时的香椿堪比肉香,家家户户都会把香椿作为调节味蕾的首选。香椿一般都不会太高,伸手即可摘下一簇春芽。有心计者,故意用一个空蛋壳罩在椿树的芽头上,让椿芽涨满蛋壳后摘下,这样长出来的春芽更加鲜嫩。摘洗干净之后,入开水中焯,在水温的作用下,椿芽紫红色的外衣瞬间退去,取而代之的是喜人的绿色。三两分钟后捞出,入凉水中冰洗,椿香浓郁,可作多种佳肴。

椿芽菜的品类很多,我最爱吃椿芽拌蒜苔。三四月份,蒜苔刚刚拔节生长,也正值鲜嫩时候。摘去蒜苔的尾苞,用刀切成约二毫米长的碎片,与椿芽充分拌匀,加入盐、味精及小磨香油即可食用。椿芽独特的香味,与蒜苔的辣中带甜相互融合,形成了一种不可多得的独特口感。咬一口馒头,夹一筷子椿芽拌蒜苔,轻嚼慢咽之后,顿时口齿留香。此刻,无论再清贫的生活,瞬间都会觉得有滋味起来;也无论再丰饶的生活,似乎都显得暗淡起来。

很多人都认为香椿只能在嫩芽的时候食用,其实不然。我的记忆中,往往到了六七月份,母亲依旧给我们制作椿叶蒜泥酱吃。制作方法很简单,将稍微鲜嫩些的椿树叶柄摘下,洗净之后放到篦子上蒸熟,然后将椿树叶从叶柄上捋下来,将叶肉与蒜瓣一同放在蒜臼子里捣碎,再放些盐与小磨香油即可。个中滋味,真是无法形容。

放在今天来看,其实,当年香椿的这些个吃法,都是特殊年代里贫困家庭无可奈何的不二选择。不仅仅是我家,家乡人大多数都是如此。入了90年代后期,生活条件的迅速提高让家乡人的餐桌逐渐丰富起来,鸡鸭鱼肉纷纷入了寻常百姓家,椿叶逐渐被人们冷落。偶有上了餐桌,也只是为了尝鲜或者消除口中油腻而已。

随着时下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,乡村改造、土地复垦、流转在给农村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,也不可避免地毁坏了原生态村容村貌,包括香椿在内的很多树种纷纷伐掉,曾经“满园香椿满园春”的田园景象逐渐消失了踪影。如今,漫步于家乡平坦的水泥路上,看着路两侧整齐划一的楼房,再想去寻觅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美好回忆的香椿,已经是难上加难了。就连那曾经口口相传、家喻户晓的童谣,如今也鲜有孩子会唱,真真的让人徒增失落和怅惘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