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热线:400-100-1609

唐宋时期,冬至相当于过年,为什么现在慢慢被人遗忘了

日期:2020-12-21 类别:文章返回列表页

自古以来,中国传统节日冬至的地位不亚于新年,民间历来十分重视。


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,盛于唐宋,并相沿至今。


汉代,以冬至为“冬节”,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“贺冬”,官方例行放假,官场流行互贺的“拜冬”礼俗。



唐、宋时期,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,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,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。


但是明朝中后期,冬至这个节日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,到了今天,提起冬至,也仅仅是吃饺子和吃汤圆的区别了。


冬至的起源


冬至也叫“冬节”“交冬”“一阳节”“亚岁”“贺冬”等,这一天太阳达到南回归线,北半球白昼时间最短,黑夜最长。上古时期,冬至被认为是所有节令的开始,相当于过年,也是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的重要节日。



在《周礼》中记载:“以冬日至,致天神、人鬼;以夏日至、致地祇、物魅,以禧国之凶荒,民之札丧。”此时人们认为冬至这一天是阳气上升的时间,需要祭拜天神、鬼神等,祭祀的目的是为了迎接阳气的再生,以及消除那些灾祸等。

汉代延续了先秦时期祭祀的习惯,但冬至被称为“冬节”,由于汉代独尊儒术,所以儒家的家庭伦理观念也在民间盛行,因此冬至这天逐渐由祭祀演变为家庭聚会欢庆的节日。


冬至的发展与繁荣


唐朝之后,冬至这个节日逐渐进入繁荣发展期,在礼仪上也逐渐完备,相关的活动也越来越多。这一天天子要盛装出席活动,“自贞观以后,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,皆常服而已。”而且在的《唐六典》明确规定:“凡冬至大陈设如元正之仪。”


冬至节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举行朝会,即天子接受群臣与四夷的朝贺。所以,冬至这天群臣会休假7天,而且还有盛大的节日庆典。趁着放假的几日,民间纷纷进行祭祖、饮宴、占候、数九、拜贺等活动,冬至走亲访友渐渐成为一种习俗。



到了两宋时期,民间的祭祀与庆祝活动更是盛于唐朝,尤其在民间,人们把冬至当作年节来过,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春节,现在很多南方地区依然把冬至当作年节,而且民间还有“肥冬瘦年”的说法,因此这一天相对于春节更加热闹。


冬至影响力的衰退


明清时期,冬至的影响力逐渐衰退了,其主要原因是明英宗朱祁镇的“土木堡”之变。正统十四年,公元1449年,明朝的瓦剌太师也先率领2万余人侵犯明朝的领土,英宗在朝臣的怂恿下,决定像明成祖朱棣一样率军亲征。当大军行至土木堡的时候,受到瓦剌军的突袭,明朝死伤10余万人,明朝也由盛转衰。


冬至本是儒家传统中,恭拜尊长的节日,但是景泰帝朱祁钰却拒绝朝臣对英宗的朝贺,这一行为如果单从传统上看,这是对尊长的忤逆。由于遭到当时社会的抵制,这个习俗也就不再延续,久而久之人们也失去了对这个节日的认同。虽然现在这个节日依然还存在,但是往日节日气氛已经不在了。



传统冬至节的信仰内涵从周朝的原始形态,到唐宋时期的逐渐成熟,被逐渐提炼固定下来,这种信仰内涵常常需要通过节日习俗的形式表达出来,仪式性的活动一方面能够彰显集体记忆,同时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愿望的一种方式。


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,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,在注重娱乐性的同时,更要传承好我们的历史记忆,保护好我们的传统节日。

 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