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热线:400-100-1609

香椿的传统文化价值

日期:2020-12-14 类别:文章返回列表页

香椿不仅仅是一 种树上蔬菜,也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和和文化价值的古树。我国历代典籍中,有许多书籍记载了香椿的药用价值和使用用价值。《庄子)有“上古有大椿,以八千岁为春秋”之说,故至今仍称长寿者为“椿寿”。古人云:“绵绵庆不极,谁谓椿龄多。”自古以来,香椿就是长寿的象征。《唐本草》:“主洗疮疥、风疽。”《日华子本草》指出,香椿能“止泄精尿血.暖腰漆、除心腥痼冷、胸中痹冷、痃癖气及腹痛等,食之肥白人。中风失音研汁服;心脾胃痛甚,生研服:蛇犬咬并恶疮,捣敷"。《大明本草)载:止女子血崩,产后血不止,赤带,肠风泻不住,肠滑泻,缩小便。”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白秃不生发,取椿、桃、楸叶心捣汁,频之。”《医林纂要)载:“泄肺逆,燥脾湿,去血中湿热。治泄泻,痢,肠风、崩、带、小便赤数。”《食疗本草>载:“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,月信来多,亦止带下,疗小儿疳痢。”《陆川本草》:“健胃,止血,消炎,杀虫。治子宫炎、肠炎、痢疾、尿道炎。”根据《食疗本草》记载:“椿芽多食动风,熏十二肠经脉、五脏六腑,令人神昏血气微。若和猪肉、热面频食则中满,盖壅经络也”。说明香椿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和疑难杂症,但是也不可多食,否则,会产生副作用。



由于香椿生长期短,加之椿树较少,数量有限,使得香棒成为菜中珍品,历代典籍中对于香椿的食用也多有论述。汉代《生生编》中说:“香椿渝食,消风祛毒”。《素食说略》一书中说“香椿以开水焯过,用香油、盐拌食之甚佳。与豆腐同拌,亦佳,清香而馥。”《花木考》载:“香椿芽食之以当蔬,亦有点茶者,其初苗时甚珍之。清代杨燮载《锦城竹枝词》中写到“年景花开兰草香,家家春酒贴来忙。无多腊味有春饼,冬笋椿芽间韭黄。清代《素食素略》中说:“香椿以开水焯过,用香油、盐拌食甚佳,与豆腐同拌,亦佳,清香而馥。“清代李渔在《闲情偶寄》中对香格更是推崇备至:“才能芬人齿头颊者,香椿头是也。”



由于香椿在我国居民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,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也对香椿情有独钟,写下了不少关于香椿的诗句,使得香椿具有了较高的文化价值。早在唐代诗人牟融就有诗写到:“知君此去情偏切,堂上椿萱雪满头”。


送徐浩

(唐)牟融

渡口潮平促去舟,莫辞尊酒暂相留。

弟兄聚散云边雁,踪迹浮沉水上鸥。

千里好山青入楚,几家深树碧藏楼。

知君此去情偏切,堂上椿萱雪满头。


家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,是我国传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资料。我国江西广昌的黄姓《顺化渡九修谱》中载,黄姓祖先北宋刑部尚书黄井有七言律诗,也提到椿萱。


古稀诗训

(北宋)黄井

书罢吟哦记此篇,我今归隐乐悠然。

椿萱堂上难追慕,桂萼阶前竞秀妍。

霜鬓尚沾金阙泽,紫衣犹惹御炉烟。

苍天不负男儿志,辅佐江山亿万年。


香椿是早春即可采摘的蔬菜,尤其在云南和四川等地,由于气候比较温暖,椿芽采收较早,比北方上市早,价格也高。宋代大文豪苏轼曾经对其家乡四川的早春蔬菜有过描述,并吟诗一首,以表达对川菜的怀念。


春菜

(宋)苏轼

蔓菁宿根已生叶,韭芽戴土拳如蕨。

烂烝香荠白鱼肥,碎点青蒿凉饼滑。

宿酒初消春睡起,细履幽畦掇芳辣。

茵陈甘菊不负渠,绘缕堆盘纤手抹。

北方苦寒今未已,雪底波棱如铁甲。

岂如吾蜀富冬蔬,霜叶露牙寒更茁。

久抛菘葛犹细事,苦笋江豚那忍说。

明年投劾径须归,莫待齿摇并发脱。


元好问是金末元初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坛盟主,曾经有诗:“溪童相对采椿芽,指似阳坡说种瓜。"民间很早就有“雨前椿芽嫩如丝,雨后椿芽生木质的说法,表明香椿在谷雨季节采收是最合适的季节,不采收很快就会发生木质化而不堪食用。香椿制作的家具和器具也独具特色,用香椿树根做的菜墩,结实清香,经久耐用;用香椿制作的木盆,在夏天装盛食物,很久不会发臭变味,表明了香椿木的防腐价值。


明代朱权的《金钗记》有:“不幸樁庭有丧,深赖萱堂训诲成人。"在古代经常把椿萱比喻为父母,萱草是中国人的母亲花,香椿树则是中国人的父亲树。萱草生于水边堂前,是安宅持家的母亲,椿树生于山冈庭院,伟岸而挺拔,是有担当的父亲。明代屠本畯在《野菜笺》一书中对香椿进行了描述,指出“香椿生无花,叶娇枝嫩成杈枒”“香椿香椿慎勿哗,儿童攀摘来上茶,嚼之竟日香齿牙”,指出及时摘取其嫩芽做菜,书中还描述了香椿的生长发育和用途。明代《农政全书》说香椿“其芽目发及嫩时皆香甘,生熟盐腌皆可食”。



清朝末年的康有为也以《咏香椿》为题写下了如下的诗句:“山珍梗肥身无花,叶娇枝嫩多杈芽。长春不老汉王愿,食之竞月香齿颊。”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