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成大事者,必有大格局
日期:2019-04-13 类别:文章返回列表页
人,是不分三六九等的。 但在修身处世之道上,却有高下之分。 修养一流的人谈格局,修养二流的人谈事情,修养三流的人谈是非。 “来说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” 。 俗话说:“谁人背后无人说,哪个人前不说人。” 适当的谈论本无可厚非,但若因一己之利、一己之私上升到人格攻击,故意搬弄是非、诬陷、中伤他人,便是人品低下的表现了。 爱搬弄是非的人,往往两面三刀,善于捕风捉影,别人不经意间的小动作就拿来大做文章,人人敬而远之。 在生活中,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得知他人在背后抹黑自己,内心万分愤慨却不知如何是好。 解决这个困扰可向一则传说学习: 寒山和拾得两位苦行僧一同修行。 有一天,寒山在外面受了气,回来满腔怒气地问拾得:“世间有人谤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轻我、贱我、恶我、骗我、如何处治乎?” 只见拾得淡定地说:“只要忍他、让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,再待几年你且看他。” 多妙的回答啊,“再待几年你且看他”。 毕竟,喜欢说他人坏话、挑拨离间的人,往往都是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优越感,既见不得别人好,也看不到自己的好。 这会使自己终日处于是非之中,陷入无止境的纠缠里,活得不快活,生活也终究不会高级和美好到哪去。 格局是一种气度,是一种情怀,是心灵里山高水阔,是精神深处天地澄明。 大格局是一种智慧,大智若愚; 大格局是一种境界,大勇若怯; 大格局是一种深度,大音希声; 大格局是一种品性,大巧若拙; 大格局是一种姿态,大象无形。 有个小男孩问父亲:“怎么分辨好人和坏人?” 父亲思索了下反问道:“如果一个人偷了别人的东西,那他是好人还是坏人?” “坏人。” “如果一个人常常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呢?” “好人。” 听完孩子的回答,父亲郑重其事地说:“很多时候,做这些事的,是同一个人。” 每个人都有很多面,单从某件事就主观随意地对一个人下结论,甚至在往后的问题上都带着偏见看待,注定无法与人交心,更无法使人信服。 就事论事,是一种难得的品质。 做到对事不对人,除了要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,还要有容人之短的胸襟。 格局决定成败。 古往今来,凡成大事者,必有大格局。 何为格局? 格局既是心理空间,也是精神结构,还是生命容量,更是综合素养。 常言道:再大的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。 对个人来说,如果事业是饼,格局就是烙饼的锅。 《资治通鉴》中有这样一则趣事: 唐代名将郭子仪之子郭暧,娶升平公主为妻。一人是将门虎子,一人是金枝玉叶,一旦争吵起来,谁也不让谁。 某一次醉后吵架,郭暧负气地说道:“你以为你父亲是天子就能轻视我们家吗?我父亲还不屑做天子呢!” 升平公主听后一气之下,跑回宫里告诉唐代宗。隔天,听闻此事后的郭子仪连忙将郭暧囚禁起来,并入朝请罪。 只见唐代宗说:“儿女闺房中说的气话,何苦去计较呢!” 懂得就事论事的唐代宗,自然也能得到郭子仪的忠诚之心:戎马一生,屡建奇功,保卫疆土。 就事论事,出了问题才能抓住最核心的本质,精准又快速地进行解决。 就事论事,才能对人的优缺点客观看待,从而更清晰地了解一个人。 世事纷扰,能做到就事论事,已实属不易。 “谋大事者,首重格局”。 人生如棋局,当一个人对局势有了了然于胸的把握,就能步步为营,每一次落子都为后面之路布局。 心中有大抱负,权衡得了利弊得失,能屈能伸,既不为一时的成败忿忿不平,也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双眼。 孔子的一个学生救了一个落水小孩,孩子的父亲为表达谢意送了一头牛,学生欣然接受。 人们对此纷纷批评他贪心,唯有孔子表示赞扬。 另一个学生赎回了一个奴隶却未照当时规定向官府报销,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、不图回报,孔子反而严厉地批评他。 为什么呢? 在孔子看来,前一个学生得到并接受了报酬,是对善举的鼓励。 后一个学生的行为,反倒让人们不敢轻易地救人。 久而久之,便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相应的影响。 孔子明白,只有保护善举的利益,才能更好地弘扬善举的观念。 众人看到的是一时一人之利益,孔子看到的是一国的长远之计,甚至对几千年后的人亦有深远的借鉴意义。 近几年来,出现不少见义勇为反倒被讹诈的事例,一时间人心惶惶,不敢伸出援手。 后来出台了相关法律,情况才有所缓解。 格局大的人,“包藏宇宙之机,吞吐天地之志”,看事物比别人更全面,更巨细无遗。仿佛他们站得更高,能够将整个事件一览无余。 相反,格局小的人,鼠目寸光,局限于一城一池,常常固步自封,不敢尝试。他们只看到眼前,纠结于生活里的琐碎,没有长远打算,永远也成就不了大事。 格局越高的人,越清醒,越不易被迷惑,也便越能保有理性的决断力。 图片: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